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—將分子構建變為藝術
- 分類:行業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中國青年報
- 發布時間:2022-03-09 14:03
- 訪問量:
【概要描述】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兩人,分別是德國化學家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和美國化學家大衛·邁克米倫(David W.C. MacMillan)
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—將分子構建變為藝術
【概要描述】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兩人,分別是德國化學家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和美國化學家大衛·邁克米倫(David W.C. MacMillan)
- 分類:行業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中國青年報
- 發布時間:2022-03-09 14:03
- 訪問量:
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,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正式揭曉。
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兩人,分別是德國化學家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和美國化學家大衛·邁克米倫(David W.C. MacMillan)。
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
Benjamin List博士(左)和David MacMillan博士(右)因在“不對稱有機催化領域”的卓越貢獻,共同摘得這一桂冠。
獲獎理由為:他們“對于有機小分子不對稱催化的重要貢獻”!
諾貝爾獎官方認為,Benjamin List和David MacMillan開發了一種新的、巧妙的分子構建工具:有機催化。它的用途包括了研究新藥、使化學更環保,并使生產不對稱分子變得更加容易。
可以說,長期以來被認為是“理綜獎”,而被物理學家、生物學家甚至是數學家摘得桂冠的諾貝爾化學獎,終于頒發給了真正的化學家!
那么,獲此殊榮的這兩位化學家,是何許人也?
諾貝爾化學獎終于“花落”兩位化學家
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,德國籍化學家,1968年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。
利斯特曾在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化學,1993年畢業。1997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,論文是關于維生素B12的基礎結構。之后曾在美國拉霍亞做博士后工作,研究接觸反應抗體。
而在這期間,他開始從事有機催化的研究。利斯特于1999年至2003年擔任為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。2003年,他回到德國,任職于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,并于2005年7月擔任該研究所所長至今。而在馬普煤炭研究所,他的工作重點仍然是有機催化。
大衛·麥克米蘭,1968年生于英國貝爾斯希爾,1996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博士學位,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。
麥克米蘭在獲得博士學位后,前往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研究,主要從事選擇性催化的研究,特別是Sn(II)衍生雙惡唑啉絡合物的設計和開發。
1998年7月,麥克米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了其獨立研究生涯,在化學系任職。他于2000年6月加入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,他的團隊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對映選擇性催化的新方法上。并于2006年9月轉至普林斯頓大學任職。
不過令人捧腹的是,在之前的一次訪談中,大衛·邁克米倫透露他曾經希望做一個物理學家,但由于求學所在地的物理教室實在太冷,而化學教室更暖和,所以就換了學位。。。
諾貝爾化學獎,“理綜傳統”終被打破!
長期被坊間戲稱為“理綜獎”的諾貝爾化學獎,在今年的頒獎選擇中,出人意料的并未延續這一"傳統",引起不少化學界同行的歡呼。
那么在此之前,為何稱其為“理綜獎”?
據統計,截至2021年,包含最新獲獎的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和大衛·邁克米倫(David W.C. MacMillan)在內,歷史上已經有187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,其中不乏居里夫人等耳熟能詳的“化學大家” 。
但從數量上來看,能拿到諾貝爾化學獎的“非化學界”的精英們,已經在人數上超過了化學家們。并分散在物理、生物物理、生物和生物化學等領域。
實際上,化學獎變“理綜獎”的背后,是學界“邊界模糊”的結果。
隨著傳統化學的發展之路逐漸走到瓶頸,化學這一獨立學科的邊界正在日益模糊。而與生物、物理等學科融合加深的今天,量子化學、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卻不斷結出累累碩果。交叉學科的大趨勢,讓諾貝爾化學獎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。這可能是百年前設立此獎項的化學家諾貝爾,未曾想到的局面。
不過,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“回歸”,至少說明了一點:真正的化學家,仍然不可替代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產品推薦





底部信息
400-687-1881
公司電話:010-87875910
公司郵箱:info@bio-life.cn
公司地址:北京市大興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
華佗路50號院18幢2層

關注官方微信

關注手機網站